漫话樊习一先生其人其书(图)

  艺术简介

 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国家一级美术师

  樊习一,1940年生,山西夏县人。幼承家父与乡师启蒙,初识楷则。青年时代师取郭沫若书法,几可乱真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主攻书法。以古为师,溯本求源。积半世不舍之功,而道艺渐臻佳境。追求艺术的多元,而又万变不离其宗。书法诸体兼工,尤以小楷、行草、古隶、榜书见著。各体书作曾入选全国二、五届书展、国际书展、全国二届中青展、全国二届正书展、中日书展、中韩书展等,多次在全国性书展中获奖,并有作品出展法国、加拿大、台湾、香港、澳门等。传略及作品收入《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》、《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》、《中南海珍藏书法集》、《中南海楹联书法集》、《北大百年百联》等多部辞书。众多作品为国内多家博物馆(院)及国内多处人文胜地收藏或刊石。2000年秋出访日本,作书艺交流。有《樊习一书法》、《樊习一书法艺术》、《樊习一书法精品选》、《樊习一行草书卷陶渊明美文三篇》等作品集行世。与此同时,倾心书法培训教学凡数十年,在临汾乃至山西,培养书法新人,已是桃李满园。曾任临汾市书协主席、临汾市博物馆首任馆长、山西省书协副主席、中国书协评审委员。现任山西省书协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、山西师大中国书画研究所客座教授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中国书法最高奖——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,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

  

  近年退休闲居,以书会友不见其少,反见其多,这一情况是颇自引为欣慰的。其中时常往还者,便有补斋樊习一先生。

  樊先生祖籍山西夏县,定居号称尧都的古平阳城———临汾。他小我两岁,体魄健朗,看上去比他实际年龄(66岁)要小那么十来岁。他的公子在北京工作,亦好书法,故一年当中他居京城的时间不算短。每次来京,差不多总要给我挂个电话,相约一叙。

  不佞与樊先生皆嗜烟,喷云吐雾,可以不分轩轾。但有两条我远不及他:一是我木讷口拙,而他则活泼健谈;二是我不胜酒力,而他则见“酒”眼开,很是性情。我接触过的山西写字的朋友中,号称“豪饮”的当推田树苌老弟,其次或许要属樊先生了。有好事者或问:樊先生到底能喝多少?这,我也摸不大准,但看上去一半瓶山西“杏花村”酒大概可以尽兴罢。

  樊先生笔名一凡,别号有好几个:望汾楼、可追堂,还有补斋。头衔也不少:诸如山西省书协副主席、中国书协评审委员、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、山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,等等。樊先生虽有自谦“凡此,皆浮誉也”。但客观地说,是无愧于“书法家”这一称号的,衡其成就和影响,“书法家”前头再冠以“著名”二字,当亦不虚。

  樊先生尝言:“自幼聪颖,情近翰墨,数十寒暑,临池不辍。”可见是下了深功夫的。但光说功夫深,似嫌笼统。我想稍微具体一点,主要从樊先生学书的路子和取法上谈点个人认为有启发意义的东西。

  樊先生学书,走的是一条无数前贤走过的所谓传统的路子。现今走传统这道的,大体又分二途,即所谓写碑的和写帖的。写碑写贴,乃是清代以来才有的说法。碑与帖,无分泾渭,并非形同水火。碑帖兼容,只不过各自有所侧重而已。有的侧重于写碑,帖之精华他不妨吸收一点;有的侧重于写帖,碑里头好的东西他也不会放过。我看樊先生的大路子基本上是属于后一类型的。

  樊先生学书既已明确为传统的写帖一路,那么自然也就涉及其取法,也就是学什么的问题。在取法问题上,现在大家观念认识很不一致。樊先生同许多朋友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,都坚持一个观点,即把师法的重点放在学人们公认的名家、名帖、名碑上,也就是传世经典的东西。

  就拿学帖来说,帖派书法追到头,老祖宗便是东晋时代的“二王”。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的书法是晋人书法的总代表,艺术成就和境界之高,无与伦比,“二王”对后世的影响太深远了。书法史上唐代又是一个高峰,名家辈出,森罗万象。唐代书家不论欧、虞、褚、陆,还是孙、李、颜、柳,乃至张颠、醉素诸家,是无一不受“二王”沾溉的。由唐往下缕,五代杨凝式,宋四家,元之赵孟兆页,明之祝允明、文征明、董其昌、王铎、傅山等等,都是“二王”一脉大家。这条脉络,樊先生心目当中大概是清楚的,他尽可拣着自己喜欢的任意撷取以为己用。他常总结自己的学书经验有谓:“立足传统不动摇,抓住晋唐不放松。”学书讲求取法要高,故早有“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”之目。晋唐书法博大精深,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。我以为樊先生是抓得很准的。元代的赵松雪度越两宋直追晋唐而卓然成家。我想樊先生或许受此启发。

  碑版一块,先秦两汉是一大宗,北碑是一大宗,唐碑又是一大宗。前者多为篆隶,后二者多为楷书。对于碑版这一大块,樊先生自是重视,其取法大抵主要是隶书和楷书。

  学书,路子和取法固然很重要,但最终还要看效果,这就又牵涉一个学得好不好的问题。或问,樊先生学得好不好?回答当然是肯定的。山西大学著名学者、老书法家姚奠中先生评樊先生学书,尝以“正入变出”四字概之,诚为的论。樊先生路子,取法正,有正而入,且入得深。入得深,则所得必多而精,此其一;其二,他于所取法者,既钻得深透,复能博取众长,化为己有,脱胎换骨,变通而出。

  综观樊先生书法,楷书、隶书、行草,他都能写,比较起来,行草应该算是他的长项。其作书习用长锋羊毫,搦管颇高,运笔松快深稳,不拿架势。近年更兼攻大草,也是意中之事。今春曾以行草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、《桃花源记》、《五柳先生传》13米长卷见示,嘱跋其尾,拙跋有云:

  展卷拜观,浩浩洋洋,为之神往。……其取法,于“二王”、孙虔礼、张长史、释怀素、黄山谷之外,复参以八大笔意,融会而变通之,颇得草圣三昧。观此钜制,信有以也。可见其挥运之际,意态闲雅,而笔致沉著痛快,迭宕之势,如龙威虎振,雄健苍茫。……

  我感觉,樊先生人虽已入老境,但其书法却精气充盈,很有活力。他没有固步自封,好象仍在不断地探索,不断地深化,不断地追求高雅。这岂不正是樊先生为艺难能可贵之处么?与樊先生聊书法,每多共识。比如对于写字,一定要字内功和字外功双管齐下,“板凳须坐十年冷”,方能有所成就。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,终究是不行的,更不会走得太远。还得要心静。樊先生尝言:“心不静,写不成‘二王’,写不成《兰亭序》。”这是说写帖需要心静。其实何止写帖,写碑难道不需要心静吗?回答当然也是肯定的。

  还有二、三事不妨一提:

  一、自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以来,樊先生带出许多弟子,据称已有数十人加入省书协,其中十多人加入中国书协,不少人的书作入选全国书展并获奖。

  二、樊先生慈善为本,助人为乐。往昔诸如长江水患、汶岗染疾、抗击“非典”等,均尽其心力,携众弟子或举行义卖笔会,或慷慨解囊,献上一份爱心。

  樊先生之为人、德行,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二○○六年六月十二日

  结稿于香堂  

  (本文作者系原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)

  三晋名流樊习一先生

  德艺双馨“百字赞”

  太行苍苍   汾水泱泱   笔走龙蛇   气势昂扬

  腕底生春   翰墨飘香   穿云擘日   万籁繁响

  用志不分   乃凝于神   律己谨严   取法乎上

  早年拜师   师承鼎堂①  大气磅礴   笔力雄强

  龙腾虎跃   直薄穹苍   名门硕彦   不同寻常

  传道授业   器宇轩昂   恢宏斯道   桃李芬芳

  笔力千钧   山高水长   三晋名流   大家气象

  临颖神驰   气吞洪荒

  注:①鼎堂,郭沫若先生笔名

  甲申初冬北京大学  

  八四翁陈玉龙于《三苑堂》

  诸 家 述 评

  ●董寿平:“现在山西,樊习一的字写得好,传统功力不凡,又能写多种字体,实属不易。其小楷有晋人风韵,有钟繇气息;大字富有‘三石’(石鼓文、石门铭、石门颂)遗风。”

  ●姚奠中:“不自正入,不能变出。习一书艺已达此境界。”

  ●蒋维崧、陈梗桥:“樊习一同志的小楷,稳健、朴实,有很好的基本功,有使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。”

  ●徐文达:“(樊习一书作)不饰造做,自然脱俗,结构简炼,线条净化,运笔润中有涩,寓意深远,颇具大家风范。书作貌似简洁而内在丰富的风格是深邃的表现。”

  ●林 鹏:“(樊习一)三十年前书学郭沫若,惟妙惟肖,吾甚敬佩……。后侧身晋唐,青山绿水,眼界亮堂许多。吾兄精研笔法,最善行草,书名日显,诚书林之佼佼者也。”

  ●李建森:“当代书坛,诸体皆工者不乏其人,但象先生如此精善者确不多见……。在他的艺术成就中,行草书更具魅力,不与古人雷同,更与今人有别,是樊习一先生的一贯追求。”


分享 :